【校園記者譚敏鈴報導】日前澳門大學傳播系新聞及公共傳播課程三年級學生舉辦的“傳播週二○一三”活動公映劇情片《2049》,結合今年“從心感受,重新出發”主題,讓大家重新思考澳門。
“2049 是未來,可能也不是未來”
《2049》描述2049年的澳門,人口嚴重超負荷、空氣污染嚴重、物價指數飛漲。政府為控制人口,頒佈“減少人口政策”,劇中主角親眼目睹同事殺人如平常事,而父親想以高額賠償金付清樓宇按揭而選擇自願放棄生命。最諷刺的是,劇中的澳門市民對身邊這些荒誕事不聞不問。編劇區浩賢(Houin Ao)表示,劇本策劃過程不易,編劇組嘗試先設定社會大環境,再用誇張手法和想像來創作,“我有時會想,未來澳門會變成什麼樣?現在很多澳門人對身邊事不聞不問,於是我們設想,若社會政策真到了一個很荒誕的局面,把市民逼到牆角,他們會怎樣反應?”有了這個想法之後,編劇組就開始思考:什麼樣的社會問題才會引起觀眾共鳴?最終決定將焦點集中到物價、樓價、粵語及和環境污染等問題。
“好作品值得觀眾耐心咀嚼、品嚐。”
導演霍嘉珩(Perry Fok)說自己看了王家衛的《2049》才恍然大悟:原來古典、頹廢的氛圍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如此巨大,於是影片拍攝就循此方向展開。《2049》的緩慢敘述方式令觀眾印象尤深,霍嘉珩表示,自己想通過畫面吸引觀眾,再引導觀眾思考、挖掘更深層次的東西,“我認為一部好作品值得觀眾耐心咀嚼、品嚐,看後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導演亦慨歎,澳門相對安逸的生活,有時會磨滅年輕人對社會的思考。
《2049》攝制組在拍攝中途曾遇到器材方面的困難,所幸大四學長們二話不說就借出新買的相機和鏡頭,霍嘉珩說其實這就是“傳播週”的“傳承精神”,他對此深表感恩:“學長們不僅提供很多寶貴意見,還借儀器給我們,甚至連畢了業的學長們也回來教我們剪片。”此外,同學的互相扶持亦令導演感動。“大家除了拍戲還要上課。所幸大家毫無怨言,一直堅守崗位。”導演與編劇均表示,《2049》公映能得到大家的關注,仿如給創作團隊打了一支強心針。但他們也明白影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更期望未來有機會聽取更多意見。
觀眾評語:
《澳門日報》副總編輯、電影《奧戈》編劇兼執行監製廖子馨:《2049》構思不落俗套,以反諷描繪澳門人對未來的擔憂。澳門人擔憂的樓價颷升、人口擁擠、生活環境惡劣等議題,都在影片中一一反映。最痛徹心扉的,是我們失去自由和獨立思想仍不以為然──一個堅持說粵語不說普通話的女子被告發、被當街打死;這場戲是全片最深刻的一幕。就拍攝效果而言《2049》還有不少改善空間,如全片強調澳門人口過於擁擠而要實行減滅人口政策(這是本片另一點睛之處,讓人笑中有淚),但印象中沒有一個場景超過十個路人,儘管因成本考慮難以安排大量群眾演員,但導演其實可以想方法的,比如茶餐室吃早餐一幕,可只拍一個角落:因人太多,卡座四周不但坐滿了人,旁邊還有幾個人邊站邊吃!還有如堵車場景,也可安排幾輛電單車擠在周圍。
澳門文化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廳梁英華:《2049》讓我想起的不是王家衛的《2046》,而是韓國導演奉俊昊《韓流怪嚇》同樣充滿荒誕的情節!這部出自澳大傳播系學生之手的影片,技巧雖顯生澀,但編導若能以更幽默的手法處理,或許會讓這齣寓言式作品更有看頭!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傳播系助理教授 李穎(LI Ying):很高興見到學生們嘗試拍攝陰暗的、反烏托邦式題材的電影,而且無需跟隨慣常的“科幻”類型電影套路或使用大量CGI特效。我最近也看了《The Door》、《Never Let Me Go》等影片,很喜歡這種以敘事本身和探尋人物情感來推進劇情的影片。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傳播系三年級 梁可兒(Connie Leong):看完影片有種很沉重的感覺,啟發自己反思,對社會不能繼續不聞不問。
澳門大學心理學系一年級 林進一(Lam Chun Yat):看到預告片就被那句“2049 是未來,可能也不是未來”吸引。看完影片後不禁思考:五十年後的澳門會變成怎樣?
如對上述資訊有任何查詢,請聯繫傳訊部新聞專員李小姐或霍小姐(電話:(853)83974325),電郵:prs.media@um.edu.mo)或瀏覽澳大網頁www.umac.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