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人》

在澳門土生土長的葉銘泉,在澳門利瑪竇中學畢業後赴台灣大學升學,再轉美國深造,之後到台灣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學生事務長。去年他決定返回故地,出任澳大呂志和書院院長。在外闖蕩半生,為何選擇返回故地?他說:「這裡始終都是我成長的地方,是我的家鄉,能獲邀回澳貢獻是一份成就感。」

參與見證澳大成長

葉教授來到澳大後,日程很緊湊,採訪這天正好他從外地回來,完了採訪後翌日他又要飛往台灣,現正忙於籌備新學年的工作。臨古稀之年的他退而不休,仍不辭勞苦,熱衷於作育英才。為何選擇澳大?葉解釋:「我見證着澳大的成長,從最初參與奠基時的一片荒地,慢慢發展至今,簡直令我眼前一亮。相信新校園對澳大未來10年發展有很大推動力,故希望有機會參與其中。」

刻苦經歷磨鍊勇氣

葉教授出生於本澳一個並不富有的家庭。1968年澳門利瑪竇中學畢業時,澳門仍未開辦大學,他只好選擇往海外升學。但家庭經濟不容許他出國留學,最後他選擇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當年父母連我到台灣的學費和生活費也付擔不起,為了繼續升學,只好延遲入學,先到香港打工,一年後才赴台。之後慶幸得到澳門教會的資助,讓我可以心無旁鶩,專心讀書。」葉形容當年的經歷雖然艱苦,但卻磨鍊出他逆境自強的勇氣。

熱愛運動助減壓

葉教授大學時是足球和田徑的校隊,「體育讓我有強壯的體魄面對學習的壓力,也讓我交了很多良朋好友。」至今,葉教授仍有運動的習慣,難怪他看起來仍然很健壯,說話中氣十足。他說:「大學除了培養學生專業學識,也看重全人教育,只有雙管齊下,才雙得益彰。若大學四年學生只專注學業,忽略了人際交往,性格不合群,對將來事業的發展也會有影響。」因此,他經常鼓勵書院學生參與運動和團隊活動,「這對學生的人生規劃和人際發展很有幫助,有好成績,若沒法與人合作,也難有所成就。」

遊歷30多個國家

當年葉教授在台大以優異成績畢業後,隨即赴美深造。在美國生活的五年,他除了學習和研究外,還利用閒暇,和太太遊歷了美國數10個州,到訪10多個大城市,後來在台灣工作20多年,他每年也爭取機會到世界各地遊覽,至今足跡遍及全球30多個國家。「旅行可擴闊視野,瞭解各地不同的文化。」人在外地,葉教授常萌生思念澳門之情,他也很懷念當年澳門生活的純樸,及中學時代之同窗好友。

以豐富經驗幫助家鄉學生

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葉教授當時並沒有回澳的打算,「博士學位在1979年的澳門尚不知可從事何種工作。」於是他決定回到台灣清華大學展開他之後長達36年的教學生涯,先後在清華大學擔任學生事務長、系主任、工學院院長、總務長、主任秘書、副校長等職位,曾多次獲頒傑出教學獎,最後更獲頒終身榮譽教學獎。直到10多年前,他與澳大開始接觸,看着澳大近年之成長與進步,就有一股動力想參與澳大的發展,「希望能把這輩子的學識與經歷,幫助家鄉的學生茁壯成長。」他對擔任書院院長很有期盼,「以後會常常跟年輕學子們一起生活,讓我可以保有一顆年輕的心。」

鼓勵學生眼光要放遠

對於澳門由一個小漁村,發展到現在的國際大都會,學生可以獲得的機會更多。葉教授也鼓勵莘莘學子把握和珍惜與世界接軌的機會,把眼光放得遠一點,為將來個人事業的發展,儲備更多的本錢。他說:「年輕人不應只重視短期的利益,放棄或錯過任何學習機會,否則10年、20年後回頭看,一定會後悔當年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