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新語》
文:張樹輝(社會科學學院)
在本文中,首先我會分享自己作為一名身心障礙學生的一些經歷。之後會分享現在作為老師對澳大同事及學生在過去數年服務身心障礙學生的一點看法。本文不是一份正式報告,而是表達我對澳大人在服務身心障礙學生方面付出的欣賞。
讓學生擁有平等機會
我從小學開始已經是弱聽。我在香港一所大學就讀本科生時,香港的平等機會委員會尚未成立。我嘗試像一個「正常」的學生般讀書。在學校的官方紀綠中,並沒有註明我是弱聽,而我亦沒有接受任何相關的安排。但我是否真的能夠,或是否應該,做一個「正常」的學生?到底何謂「正常」?
我於2005年加入澳大服務。2008年中國確認了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從那時起,澳門特區政府及不少本地非牟利機構陸續舉辦了不少活動,希望提高澳門市民對身心障礙人士權利的認識。當我再次檢視自己作為「隱形」身心障礙學生的那段時期,我有了新的看法。面對身心障礙是正常的;談論身心障礙是正常的;與身心障礙相處也是正常的。在學校裡,無障礙設施並不是福利,而是為了儘量讓所有學生擁有平等的機會。討論身心障礙是為了提高意識,為了增進瞭解,為了裝備學生將來更好的服務社會。當然,如何做一個身心障礙學生,是個人選擇。但澳大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實有需要為身心障礙學生提供選擇。提高意識對於所有學生的學習和個人成長都有很大幫助。
無障礙服務需多方合作
2009年,澳大成立了身心障礙學生服務委員會(現時的名稱),負責處理與身心障礙學生相關的服務。我從2010年起代表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現時則代表社會科學學院)參與該委員會的工作。我有幸能為我的學院提供這方面的服務,並且見證澳大這些年在這方面的發展。
發展初期,我們部分人對服務身心障礙學生認識很少,不大清楚可以怎樣做及應如何做。法律上的要求又不多。雖然我曾是身心障礙學生,但因為我嘗試做一個「正常」學生而不去面對自已的身心障礙,反而令我不瞭解應如何服務身心障礙學生。身心障礙人士在需要、喜好及性格等方面亦有很大的個人差異。即使對有同一類身心障礙的人而言,有時亦未必有適用於所有人的方案。
各部門的同事對該服務的態度十分正面。提供無障礙服務,需要很多不同部門的合作及協調。所有部門在這個過程中都有許多東西要學習。學生事務部在協調各部門方面做了不少工夫,而且亦向校外圑體收集了不少資訊及經驗,包括和身心障礙人士有關的圑體、其他已有相關服務的學生事務單位、無障礙顧問機構等。我在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及現在的社會科學學院同事亦提供了不少寶貴的意見。
新校園增無障礙設施
在搬到新校園之前,不同部門的同事亦仔細觀察校園各處。在收集了專業機構及用家的意見後,列出了需要改善的地方並按輕重緩急去處理。大部分主要路徑皆設有導盲磚。升降機有語音提示及點字。校園設有不少身心障礙人士洗手間。書院亦有專為有需要人士而設的無障礙房間。資訊科技方面,亦有指引給同事預備方便失明人士的電子文件及網頁。當然,現時尚有不少未盡如意的地方需要改善,亦有不少可更進一步發展的地方。但毫無疑問,與舊校園相比,新校園在無障礙設施上進步了不少。
服務身心障礙人士持正面態度
我印象最深的是同事和學生對服務身心障礙學生的態度。過去數年間,數個學生組織舉辦了不少活動,希望提升澳大人對身心障礙的認識,亦邀請了身心礙學生及同事分享經驗。2014年學生事務部舉辦的社區服務展覽會上,有不少本地的身心障礙人士機構舉辦講座、工作坊及展覽,得到很多學生同事的積極支持。他們對服務及理解身心障礙人士的正面態度,令我印象深刻。
教學上,我覺得對學習的態度比過去的成就重要。過去的成就當然某程度上能預測將來的成就。但過去的成就是已發生的事,不可能再改變,而對學習的態度,則是可改變的,而這也會對個人未來的發展和轉變有莫大的影響。我個人認為,就服務身心障礙學生來說,硬件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人。人是澳大真正的資產。雖然我們還有很多要學習及改善的地方,但我們有一班關心服務及願意學習的學生及同事,能和他們合作,是我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