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新語》

 輕快的結他聲,倚湖畔徐徐揚起;學生不羈的演奏,彷彿有魔力似的黏住了途人的腳步,為忙碌的學習添上了一抹色彩。

「沒有音樂,生命是沒有價值的。」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曾這樣說。有了音樂,心靈長出了翅膀,情感得以飛翔,生活扣人心弦。可是,音樂修養並非與生俱來,而是耳濡目染,從欣賞和學習中一步一步培養起來。澳大在社群教育中也深諳這一道理,大力鼓勵學生勤奮求知同時,也不忘陶冶自己的情操。這恰好呼應着古希臘偉大哲學家阿里士多德的想法:「音樂有一種形成性格的力量,因此應列入年輕人的教育之中。」 

今期《澳大新語》走進學生的音樂世界,訪尋校內音樂的明日之星,看他們如何從玩音樂來塑造堅毅人格、深化文化底蘊;也從校內設施、資源投放、住宿式書院制度探討澳大如何樹立令人陶醉的音樂氛圍,多方位打造樂韻處處的校園。

音樂後起之秀

校園湖邊一隅,一位女同學以纖秀的左手穩撐着中提琴,輕巧的右臂揮灑自如地運弓,她的演奏充滿了動人的生命力,令聽者陶醉。這位樂手叫林靜雯(Ivy),就讀工商管理學院一年級,是澳大弦樂團一員,曾多次代表澳門遠赴歐美、亞洲各地演出。

加入校隊

Ivy 在讀中學時已考獲皇家音樂學院八級中提琴證書,在2014年澳門青年音樂比賽高級組別中獲中提琴獨奏優異獎。去年考入澳大後,Ivy的音樂世界彷彿開了一扇窗,賦予她許多音樂的靈感。昔日高中時她一週五天都會在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練習,現在有了更大的校園空間,可以讓她在校園不同角落拉琴。Ivy 加入澳大弦樂團校隊後,發覺澳大臥虎藏龍。「在樂團裡,有來自不同音樂背景的學生,大家互相切磋,取長補短。這份音樂上的碰撞讓平日練習更多火花,更加好玩。」在樂團,Ivy遇上了不少知音、同伴,也得到了師兄師姊從旁指點,在無止境的音樂追求中闖蕩着。她有少少的心願,希望能使樂團的曲風更為多元。「多揣摩不同的曲目,可為日後的表演作好準備,迎接不同的機會,讓更多人認識我們。」

走小眾路線

選擇從小與中提琴為伴的,總是鳳毛麟角。Ivy諗中學的時候,就只得她一位選這樂器。中提琴的弦比小提琴的要粗,拉奏時需要更用力才能順暢,一般的小女生也不會這樣自討苦吃。旁人看到Ivy出神入化地演繹琴音時,都不禁嘖嘖稱

奇。她說:「中提琴音色柔和、深沉,較小提琴、大提琴的相對隱晦,這跟我的性格很相稱,所以我選它。在弦樂團中,若少了中提琴,很多曲子就拉不成。中提琴看似不重要,但沒了它卻不能成事。」

校園處處是舞台

常到海外演出的Ivy,對音樂追求有了不一樣的理解:「音樂應是與眾同樂、雅俗共償。」她在2013年曾赴德國柏林接受為期一個月的音樂訓練營,走過大大小小不同的舞台,如最為殿堂級音樂人趨之若鶩的柏林音樂廳,然而最令她畢生難忘的是即興街頭演出。她說:「街上到處都是音樂人,而且造詣很高,隨便都可給你拉一首莫扎特。」

從德國回來後,她很想把這種文化帶來澳門、帶進澳大。她曾做過一個小實驗,在熙來攘往的澳門名勝大三巴作街頭表演,人們的反應意外地熱烈,還向她點歌和給錢。Ivy很希望在大學四年裡以音樂打動澳大人。在不用上課的日子

裡,Ivy不時約音樂伙伴到學生活動中心借場練習,一起彈奏。「大學為我們締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發展學業以外的興趣。」

「演出前的練習最為辛苦,每天幾乎練習10小時。雖然很吃力,但能為聽眾帶來愉快的觀感,所有苦都是值得的。即使練習得很晚,我也可以很快就回到書院的家,好好睡上一覺,明天又可以再繼續。」Ivy 笑著說。

音樂舞台由自己創造

澳大學生一年一度的音樂盛會「聲音奏鳴曲」終於來到尾聲,然而在澳大大學會堂的後台,卻被一股緊張的氣氛籠罩着。能歌擅舞的最後10強,始終難掩心裡的忐忑不安,畢竟他們誰都不願辜負走上這殿堂級舞台的機會。一聲響亮的「Good Show」劃破靜默,蕭紫珊(Silvestre)在賽前跟同學打氣,放鬆心情。Silvestre是澳大學生會音樂學會會長,是學前教育二年級學生,也是舉辦這場決賽的幕後功臣之一。她說:「澳大有很多音樂的明日之星,他們只缺一個舞台。」

爭取人生的舞台

樂手也好,歌手也好,每一位玩音樂的總有一份表演慾,Silvestre也很明白這一份心情。她四歲起就開始學鋼琴,現在當了業餘的鋼琴老師。她也學了豎琴八年,曾多次於本澳不同舞台演出,因此她很理解音樂人渴望一展所長,在台上發光發亮的心情。然而,籌辦一場音樂盛事絕非易事,「我和伙伴在過程中投入大量的私人時間,也遇到不同的挑戰。」但Silvestre不介意,因為她相信當驀然回首時,一切是值得的。也許人大了,不能找藉口等待別人給你安排一切,大學生也得有承擔的精神。Silvestre說:「大學生涯很短暫,自己的舞台就由自己來創。」在加入澳大音樂學會的短短兩年裡,她舉辦了八場音樂會、音樂講座、歌唱比賽等大型活動。「我可從表演者的角度,舉辦各類音樂活動,儘量滿足音樂人的需求,營造理想的表演空間。」

音樂同路人

在澳大校園裡,定期有不同的音樂活動上演,凝聚了很多熱愛音樂的人,彼此擴大自己的音樂圈子。來自傳播系二年級的青年歌手楊德仁(Jin)曾代表澳大參與第四屆流行音樂節、全澳大專院校歌唱大賽,戰績彪炳。去年,Jin在音樂學會舉辦的歌唱比賽中奪冠,因緣際遇下獲邀成為內閣一員,享受音樂之餘,也為構建音樂校園出一分力。

在台上釋放自己的那一份喜悅,總叫Jin回味無窮,因此他常牽頭作街頭演出,如在澳大開放日,他深情的歌聲迷倒了訪客和同學。

「只要敢演奏,就一定有觀眾。」

Silvestre 和 Jin 一直希望把音樂帶進學生的日常生活裡,而非局限於音樂廳內華麗演奏的形式,畢竟在新校園裡,設施多了,表演場地也相對多了、大了。Jin說:「昔日,就可能只有T平台給我當街頭演出,人流也不算太多。新校園把學生都聚在一起,戶外戶內盡是表演的場地,只要你敢演奏,就一定有觀眾。」「來吧!一起為自己創造音樂的舞台,得到的絕對超過預期!」Jin說。

孕育音樂人的搖籃

午休時,走過迂迴的長廊,聽到遠處木板傳來的音樂聲,學生們大都豎耳靜聽,雖然有時只是擦肩而過,但當聽到熟悉的樂韻,也隨心的跟著哼唱。也許,這是新校園的使命:讓藝術、音樂慢慢融入學生的生活,繼而感動生命。

練習演奏場地增加

在「春華追.憶」演奏會上,澳大中樂團演繹一首首充滿生活氣息的民歌,高亢悠揚的旋律令觀眾聽得如痴如醉。澳大中樂團精湛的演奏、悅耳的歌曲讓澳大學生事務長余小明博士回想起去年中樂團曾與北京大學民樂團同台演出,一同為澳大新校園的開幕、在近千名師生見證下,獻上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對於學生音樂造詣的提升,余小明博士感到非常欣慰。2012年的7月,余博士首次踏足澳大校園,之前他在美國從事了10多年的學生事務管理,曾任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學生事務副院長。來到澳大後,他在推動學生藝術方面的發展下了不少功夫,更牽頭舉辦首屆文化藝術節,讓音樂、文化藝術的種子在校園播種和生長。

四大樂團呈新視聽驚喜

古時有云,琴棋書畫,樣樣皆精,當中更以琴為首,因此在音樂的培養方面,余小明博士認為是不容忽視的。「音樂能感化人,能團結人,是人生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校園文化中最有感染力的部分。」目前,澳大共設有四大樂團,包括合唱團、中樂團、管樂團和弦樂團,成員由校內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組成,聲部齊全,樂種豐富。校內各樂團常定期在校內排練,舉辦多場音樂會,不時為校園帶來全新的視聽驚喜。學生事務部也一直致力帶學生到海外知名樂團交流,也邀請蜚聲國際的海外音樂家到校駐場。余小明博士表示:「我們會利用暑假的機會,從海外邀請音樂大師,與校內樂團學生進行

專門的訓練,提升水平。」

與國際知名樂團交流

住宿式書院現在是一個學生展現音樂才華的平台,除了定期的高桌晚宴有學生表演外,更造就了不少讓學生欣賞和演出的機會,如滿珍紀念書院學生參訪百老匯世界著名劇團「貓」、蔡繼有書院舉辦古典印度及國際舞蹈表演與工作坊,參與樂施音樂馬拉松、紹邦書院合唱團與耶魯大學 Shades of Yale 合唱團聚首一堂共同演繹無伴奏輪唱,氣氛相當熱烈。

帶動校園音樂氛圍,少不了一眾用心與學生分享音樂的同行者,如滿珍紀念書院院長湯柏燊教授。他曾任香港演藝學院校長、西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主席、達靈頓藝術學院校長,是著名小號演奏家、作曲家及指揮家。他常邀請國際知名的樂團到澳大演出,如倫敦著名的哈羅公學室內樂團、劍橋大學格頓學院禮拜堂唱詩班等。在他悉心栽培下,學生對音樂有了很多增廣見聞的機會。

社區式音樂氛圍

澳大校園成了音樂盛宴的舞台,如《藝術進校園之「舞樂合鳴」》、2015首屆國際合唱聯盟世界合唱博覽會等都在澳大舉行。余小明博士很高興見到澳大校園漸成孕育年輕音樂人的搖籃,他說:「今年是新校園起步的第一年,未來我們在

培養學生音樂造詣方面將會做得更多,相信澳大有條件營造社區式的音樂氛,讓校園各角落都充滿音樂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