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新語》

澳門大學首位全球事務總監、理論物理學家馮達旋教授是一位足跡橫跨全球的教育學家,他出生於印度,成長於新加坡,在英美完成博士學位, 又先後在世界多個國家作訪問學者,曾出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理論物理主任、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研究副校長兼物理系教授、美國500強企業SAIC 副總裁及台灣清華大學與成功大學資深副校長。去年,這位儒雅的學者把他的全球視野延伸至澳大,希望在澳大這一平方公里的杏園裡結出更燦爛的果實。究竟馮達旋教授如何利用其國際背景,吸引更多全球精英來澳大讀書,以提升澳大的國際化程度?


澳:你的成長背景涉及多國文化,可否分享一下你的經歷?

馮:小時候我在新加坡一所廣東小學讀書,它是一間非常中式的學校。上了中學後,新加坡開始教育改革,英文開始滲透到學校。我父母都是留美學者,從小就有英文方面的教育,但我真正學習英語卻是在大學。我到美國入讀博雅學院,學校只有1,000人,而我就是唯一一個中國人,迫著我連續四年天天以英語寫作、交談甚至思考。在今天的高等教育角度看,我的確是非常幸運,因為我能夠有機會接受不同的文化及教育模式,擴闊我的知識層面,這一直有助我事業,尤其是這15年在亞洲及美洲高等教育行政的發展。


澳:澳大為何需要拓展全球策略?

馮:這個問題好極了。我想我在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UTD)當副校長的經驗是為澳大的一個好借鑒。當我在該大學當副校長時,正如今天的澳大,UTD是一所蠻新而且充滿活力的大學,在那時大學就把本科生入學門檻大大提升,同時全力在短時期之內招來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更值得一題的是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土耳其裔的 Aziz Sancar 的博士學位正是1977年在UTD完成的。另外更重要的是因為達拉斯是一個高科技城市,卻缺乏一所頂尖大學,因此整個城市從政府到市民都極力支持她的快速發展。由於學術的提升,加上校友的努力,UTD的國際知名度在過去15年迅速上升。

澳大現正面對新的挑戰,從一個小小的校園突然增加20倍,並擁有現代化及充滿活力的校園與學術氛圍。今天,全世界都會看到澳門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一個由中央政府,澳門特區政府及廣東省珠海市共創的澳大故事。全世界都會對澳門寄予期待,澳大人有責任把澳門的故事使它更完整並同時在全球每一角落傳播出去。因此,澳大需要有一個全新、全方位的全球策略


澳:澳大在吸納國際生源方面有何策略?

馮:在任何拓寬國際生源的策略中,首先我們不能貿貿然去做,它必須有理論基礎。例如在眾多亞洲國家中我們首先看中了馬來西亞的優秀學生,我們為甚麼這樣去推行?那是因為我們看準了大馬的獨立中學學生既認識中華文化,又在英文和充滿西方文化的環境中成長, 同時又受回教、馬來文化影響。毫無疑問兩岸四地的學生都不會有這樣的背景。吸納他們來澳大既容易融入本地社會,又為其他在澳大的同學,包括本地生及非本地生,帶來異於兩岸四地文化的全新觀念。

其次,印度學生也是澳大的目標之一,主要是印度與中國兩個金磚大國的人口總和佔世界人口40%,未來與澳門年輕人打交道的有大部分將來自內地與印度的年輕人。印度年輕人既是澳門人的競爭對手,亦是澳大關注的生源。澳大已與印度世界頂尖學府印度理工學院古瓦哈蒂分校簽署合作備忘錄,有關合作將對印度和澳門,尤其在土木方面的學術交流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澳大亦與古瓦哈蒂三所最好的中學建立關係,嘗試招收本科生。澳大不斷向外拓展,我相信,很快校園的國際氛圍將有基本的改變。無巧不成書,因為我是生在印度,大概是其中不可忽視的提動力之一吧!

 

澳:你怎樣看澳門年輕人的競爭力?

馮:大學最終目的是培養年輕人能夠站得高,看得遠,在全球任何角落也有競爭力。在19世紀,經過三、四百年文藝復興的薰陶,歐洲的大學能夠培養年輕人站得高,看得遠,有自信心,有競爭力。到了20世紀末,經過二次世界大戰,幾乎把歐洲的人才一股腦兒都搬到美國,一下子大大提升美國的大學水平,讓美國的年輕人站得高,看得遠,有自信心,有競爭力。能夠使澳門年輕人有自信心,有競爭力,澳大往高學術水平推進幾乎是必要與必經的途徑。只有讓學生站得高,看得遠,有自信心,有競爭力的澳大才能清楚讓學生知道他/她未來的職業是甚麼,甚至提醒學生他/她將來的職業現在可能還不存在。這正是一所高水平大學存在的重要原因,也是為甚麼澳門如此彈丸之地也需要有一所有國際視野的一流大學的原因。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大家可能也知道劍橋大學的成功是因為「校不離城,城不離校」,同樣是公立大學的澳大也有責任推動澳門高等教育與社區融合,鼓勵澳門居民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更要為澳門的年輕人建立內在自信心。我們希望通過努力,澳大能培養出具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學生,令澳門人為這所大學的成就感到驕傲!


澳:年輕人要在21世紀立足,需要具備甚麼條件?

馮:澳大正致力創造機會,讓學生生活在一個有國際氛圍的環境中體驗、適應多元文化。年輕人要在21世紀立足,往往需要用別人的文化思維來考慮別人的挑戰,而非用澳門的思維去考慮別人的挑戰。澳大希望吸納更多與本地生文化差異更大的外籍學生,讓他們來到澳大衝擊學生的思維。

 

澳:一流大學對於一個地區的發展有何重要?

馮:珠江三角洲有6,000到7,000萬人口,比英國還要多,但在珠江以西這邊,還沒有出現一所真正的一流大學,醫學院也只有五所,可見區內學術配套的規模未及支援整個地區。若果一個地區沒有一流大學的支持,經濟發展成功是有一定的挑戰。我相信,也期待在不久的將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各所大學需要通力及全力合作,而澳大勢將成為其中可以影響、推動眾「花」的一朶「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