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新語》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研究奠基人Jessica Hoffmann Davis 曾說:「為孩子提供藝術教育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一種與世界溝通和認知世界的新方法。」在全球化競爭潮流下,具想像力的創新型人才需求若渴。有鑑於此,澳門大學近年在本科教育和住宿式書院內加入多元的藝術教育,啟發學生具創意的靈活思考,瞭解藝術背後的文化底蘊,以迎合澳門乃至全球對人才需求的大勢所趨。

 

學藝術誰都可以

教育學院課室走廊,有一幅色調柔和、音符在輕快舞動的水彩畫最能觸動主修小學教育的二年級學生區綺鈴(Elaine)。對她而言,畫裡的微妙音階,流露出繪者對人生的感悟和情愫。在修讀視覺藝術前,Elaine認為並非人人都有學藝術的腦袋,但在澳大接觸藝術這門課後便改觀了。「藝術是與生俱來的,不用加諸在奢華的物質上,也不用貴族般的品味或大師般的技巧,只要興之所致,言之有物即可。藝術是有理論的、有歷史的、也有讓人進步的空間。哪怕每人能力不一,但只要全情投入,就可與其他學科一樣,有收成的一天。」

 

藝術緊扣多元幼兒教育

幼兒多接觸藝術有助其培養各項能力,如觀察、創造、溝通等,因此澳大主張修讀學前或小學教育的學生認識和掌握藝術教育。熱愛藝術分享的Elaine,課餘時透過校園培訓計劃開班授徒,舉辦黏土工作坊,嘗試小班教學的樂趣。在校外,多才多藝的她也常擔任藝術導師,曾經教授兒童素描班、水彩班、不織布班等。「除從書本理解不同的教學理論和流程,也須實踐所學。」藝術教育也是有教無類的。Elaine班上曾有一名言語障礙的學生,常默不作聲,甚少與同學交流。Elaine相信藝術有助改善他的現況,於是她投放更多心機和時間教他,有時握著他的小手一起畫畫,希望藉此刺激他的學習思維。經過一段日子後,他突然在班上大叫Elaine的名字。「他竟然叫我的名字,這份莫名其妙的喜悅難以言喻。」

 

藝術向其他學科滲透

二年級生龍安妮(Isabella)雖然主修工商管理專業,但她仍堅持連續兩學期選修視覺藝術課程。在她眼中,學習藝術並非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相反她認為商業、藝術兩門學科有互通之處。「修讀藝術可讓人對美學產生一種獨特的觸覺,結合當代文化的元素,進行跨界創作,有助抓緊符合大眾市場的口味,這對日後銷售商品也有一定的幫助。」Isabella常浸淫在不同的流行藝術創作中,如滴膠、拼豆、熱縮片等手作。由於澳門手工創作專業課程不多,她常透過觀看網上教程或閱讀參考書自習,也積極參與書院裡的藝術工作坊,如染布、自製蔬菜汁顏料等,涉獵不同的手作技藝。「時下受歡迎的潮流手作,通常難以單一的手作技巧完成,因此需要多元化自身技巧,緊貼年輕人的品味轉變。」

 

藝術課程面向全校學生

學習藝術對人生品位有莫大裨益,教育學院院長范息濤教授深諳這一道理。因此他上任後,就把最初只為學前和小學教育學生而設的藝術課程開放給澳大學生選修,並增設藝術副修,而通識教育也加入視覺藝術。「每天搞科技、學金融也想轉換一下,素描寫生,聽聽音樂,調劑學習生活。藝術也許不是學生的專業,但卻是他們的興趣及陶冶性情的良方。」驀然回首成長路,范院長惋惜小時候較少接觸藝術,只是偶爾拉奏小提琴,對藝術未有貫徹的瞭解,因此他大力推廣藝術教育,希望澳大學子不用延續這一份飲恨。「澳大藝術課程深受學生歡迎,任何學院學生都有,只要你有興趣就可報讀。由於該課程實行小班教學的模式,方便師生在堂上互動和創作,名額因此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我們只好在人力範圍內儘量給學生修讀的機會。」

 

與專家研習中國書畫

澳大不乏喜好藝術的學子,常於課餘時間自行研習藝術。在教育學院張澤珣副教授的指導下,澳大一眾學生參與了由藝術博物館主辦的「吳讓之、趙之謙書畫印學術研討會」,與海內外專家學者一同探討吳趙兩位晚清巨匠之書畫印藝術。中國文學專業一年級研究生蘭倩表示會後對中國書畫、印刷之美有另一番體會。她對一個刻有「非法非非法」的篆刻印泥最感興趣。當一開始看到這三個「非」字時,她覺得這只是三種不同寫法的字,但聽過專家的剖析後,她意識到一個字的結構,並非隨心所欲地寫出來,「你需要去佈局,調整字體的粗細。簡簡單單的一個字,在外行人看來只是一個字,若沒有專業的剖析,我們很難看出作者背後的心思和功夫。」另一位與會的刑法博士生盧頌馨從小學習國畫,因此她對吳讓之《紅梅圖》印象特別深刻。小時候的她較著重於畫畫的技術,而現在則注重神韻及其背後的意義。在專家的分析下,她更瞭解自己喜歡篆文的原因。「一個字在風格不一的畫上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因此我們需多參與不同的研討會,從觀摩大師作品中,擴闊自己的眼界和突破自己。」

 

培養多元的創新型人才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人張」彩塑的第五代嫡系傳人,張澤珣副教授把這門藝術帶來澳門,其作品最近於鄭家大屋陳列,以獨特彩塑呈現澳門歷史民俗風土。她認為澳門需要高層次、跨學科、跨研究的藝術教育,以滿足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應自身的城市定位,澳門需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但缺少這方面的人才。澳大作為一所國際綜合型大學,具堅實的研究基礎,將來可提供跨學科的文化藝術研究人才。」

 

透過藝術讓學生擁有創新能力和審美視角

張澤珣副教授指出,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學生從網絡上所接觸到的,大都與設計有關,當藝術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時,如何讓學生鑒別美和醜、瞭解視覺產品的文化內涵,從而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生命價值就顯得更重要。30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她,學生在她身上學會的不僅是一種創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感受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品質。她最希望學生在課程完結後,能一生不斷自學、思考、探索、創新和求變,懂得欣賞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每一件藝術都有其文化符號背後的象徵意義,面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我們需要培養他們有分析、鑒別和判斷力,以提升辨別美醜善惡的能力。這是生活中的一種態度。當遇到生活中大的問題時,有基本的辨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用美的和樂觀的人生態度去生活、去追求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