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人》

每年,澳大各學院和書院均組識大大小小的義教活動,讓學生遠赴外地從實踐中學習。紹邦書院剛完成了一個歷時半年的義教活動,參與學生表示從助人過程中得以成長。

 「在這麼貧窮的地方反而見證到真正的快樂學習」

 去年11月,四名紹邦書院學生領袖在書院院長梁偉賢教授帶領下遠赴山西太原博愛學校進行實地考察,回澳後招募了15名學生義工加入,分成六個小組為當地學童度身設計教案。半年後,他們帶著各自的組員一行19人再度前往該校義教,把六個月來所準備的教案付諸實踐。他們抱著一顆育人的心出發,卻得到不少意外收穫,最終每一位都伴隨著成長的蛻變回到澳門。

 組織是次活動的梁偉賢教授表示,是次義教計劃集領袖培訓、義教以及社區關懷的元素於一身,從招募、組織、設計教案到執行歷時長達半年。「不負所望,學生們經過這次歷練後的確有所進步,在批閱過學生的義教感想後,發現學生們的確成長了不少。」梁教授感動地說道。

 梁教授對歷時半年的計劃體會至深,他說:「在這麼貧窮的地方反而見證到真正的快樂學習。」他向記者們分享了一件事,「這所學校曾有一位小六畢業生憑校監資助的3000元人民幣去城市升讀中學,後來因為成績優異獲得了全額學費獎學金,結果他親自回校道謝並將那3000元歸還給校監,因為這位學生認為學弟妹們可能更需要這筆錢。」梁教授認為這年紀小小的學生既有感恩的心,也不貪財,能實踐關懷,非常難能可貴。

每個人都可以是老師

管理及市場學系二年級學生劉穎聰在準備教案時遇到不少挑戰,就在他的第一堂義教裡,由於準備的內容不足,令課堂最後10分鐘出現冷場,幸得在旁觀課的梁院長及時解圍。後來劉穎聰汲取經驗,在科學課上把創意元素加入到教學裡面,教導學生用凸透鏡和玻璃紙自製相機,「這堂課很受學生歡迎,此後他們每天都把它帶在身上。」正是劉穎聰對義教的認真,在臨別時學生都依依不捨地攬著他,令他領悟到,「所謂教育,並不是說你讀甚麼專業,只要用心,每個人都是老師。」

真誠相處深受啟發

而教育學院英文專業二年級的熊嘉敏則被當地學生的純真和懂事所感動,「當地的學生用膳後會主動將所有的碗碟洗乾淨,連我們用過的也洗乾淨。」學生的懂事令熊嘉敏感到難以置信,身為老師的她更感應該向那班學生學習。「有次我私下問他們覺得學校的老師怎樣,他們並沒有告訴我老師的花名或任何不是,反而心疼老師教導他們很辛苦。」這種真心摯誠的相處啟發了她,「我很欣賞他們的教學模式,老師不會高高在上,反而更重視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大家會毫無保留地談天說地。」熊嘉敏希望將來當老師後能把這些經驗用在澳門學生身上。

此行除了義教外,還有到當地的窯洞探訪老人以及體驗農耕等。熊嘉敏坦言下田耕作真的很辛苦,是物質富裕的澳門學生或內地獨生同學不能想像的。「有一天我們親自下田播種,列日當空,汗流浹背,大家都累壞了,到晚飯時有一碟青椒炒肉絲非常辛辣,當我們正在猶豫應否將它倒掉時,一想到早上耕作的艱苦,我們都堅持將它吃光。」熊嘉敏感觸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