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門大學》
澳門大學除了致力提供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具影響力的重點研究,也一直持續提供促進社區發展的服務。科技學院助理教授梁應德和健康科學學院助理教授王雅凡便將服務社會的熱誠帶到培養澳門中學生之中,盡己之力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掘人才,推動澳門教育的發展。
堅持不只為情懷
梁應德教授輔導澳門中學生奧數已經堅持了長達23年之久。他在1994年入職澳大後,便開始負責IMO(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相關事務。從缺少參賽學生到自己培訓、再到和中學合作定期訓練一路走來,梁應德教授所培養獲獎的學生越來越多,最近有學生還在賽事中奪金,為澳門拿下自1990年參賽以來首面金牌,他的心態卻從未變過:「我在澳門出生長大,很希望自己能做些事讓澳門教育做得更好。大學能夠給平台幫助到年輕人,培養出人才也讓我覺得很有滿足感。」
去年參與澳大和培正中學合辦的科普講座,是王雅凡教授走進中學課堂的契機。如今到培正中學為初一學生上生命科學課成為她每個週六的例行工作。澳大平時的研究教學已十分忙碌,教授還貢獻業餘時間培養中學生,這股精神令人敬佩。王教授笑著說:「我其實也是培正畢業,能有這個回報母校的機會讓我十分開心。與活潑好問的中學生相處也使我很快樂,這反而是一個舒壓的過程。」
培養的是興趣
說到培養,不少人的腦海總會浮現出枯燥的題海和讓人不明所以的知識點。王教授解釋說:「初一中學生平均年齡也就十二、三歲,我不可能很深入地去闡釋生命科學。我最重要的是以簡單有趣的方式讓他們明白或是好奇而問出下一個『為甚麼』,提升他們對科學的敏感程度。興趣對一個人未來要做的事很重要。」她坦言自己也是有了興趣才能從容面對研究中的不順利並一直堅持下去。
那麼參加奧數培訓的學生應該是為了比賽吧? 梁應德教授笑著說:「我們培養不是以拿獎為目的,雖然這會是很多人的目標。我希望能培養他們從科學角度出發的思考方法,對數學感興趣。利用培訓時間讓他們多見些題目,鼓勵參賽,但不是狂練。他們代表澳門外出交流也可以增長見識。」兩位教授都認為,教育並不能立竿見影,但一定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也許是多年後才能顯現出來,抑或觸類旁通,在別的方面都有幫助。
星星之火
大家都說教育要從小做起,中學的基礎教育確實重要。梁教授回憶十幾年前仍為一個很有數學天賦卻因家庭條件而放棄讀書的學生感到惋惜:「今時不同往日,如今政府資源多,教學方法也在改良。我們都是澳門的一分子,理應去服務社會的不同學校,訓練學生,發掘人才。這是對大學資源的更好利用,是對澳門有利的事。」王教授也分享說:「我那時大三才有機會進入實驗室,而現在的中學生都有機會來澳大親身接觸,這是培養興趣很好的機會。 作為老師我除了做好大學本職工作外,也需要從不同渠道去服務回饋社會,而中學教育就是其中的一條路。能夠幫助澳門培養未來的人 才,令我感到很有意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時當下做的一些事,或許暫時還看不到成果。但那就像為一棵棵幼苗澆水施肥,假以時日,總有一天能綻放出美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