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當有一天暴風雨來臨、環境瞬間轉變時,如何面對身心壓力和負面情緒?澳門大學兩間書院最近舉辦了一系列探討情緒和生命意義的活動,引導學生提升幸福感,對抗逆境。
擁抱生命中的挑戰
滿珍紀念書院本學期舉辦了「活著真好」生命教育系列活動,策劃活動的書院導師洪盈惠(Alice)希望學生通過活動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以及探討如何處理失落和無助的情緒。活動包括關於跨越難關的工作坊、長者體驗工作坊、長者中心拜訪及繪本分享。
數學系一年級學生李格悅難忘工作坊中的「我的生命線」活動。活動要求參加者回顧成長歷程,然後用紙筆畫下人生的高低起伏,從而反思如何走出低谷。李格悅回憶起曾因高考失利陷入低谷,慶幸到澳大後認識到一群良師益友,心結隨之解開。她說:「人生很長,不能因為偶爾一次的失敗持續低迷。」
會計及資訊管理學系二年級學生曾富城則對長者體驗工作坊深有感觸。穿上體驗裝備後,他無法伸直腰板,更要戴上眼罩,模擬視力不佳的長者。他說:「我和其他參加者要戴著體驗裝備到商場走一圈,那段路程其實很短,但當日我竟然覺得很累。」他從活動中深深感受到因衰老而對生活帶來的限制,此經驗讓他日後會更懂得尊重和同理長者的感受。
活動尾聲,書院的一班朋輩輔導員一起到一間社區中心與小孩分享繪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以貓的視角探索生命的意義。他們通過生命影響生命,在社區上推廣生命教育的訊息。Alice為系列活動費盡心思,務求讓學生有所得著。她說:「生命本身存在短暫性、不確性和不可逆轉性,只要我們明白和接受生命的特性,就能夠懂得珍惜和把握『當下』。」  
清理負面情緒:從覺察到同理
紹邦書院的「築夢小隊」也邀請了他們的顧問——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劉乃華以題為「人真的難搞嗎?哪一類人最難懂?從自我覺察到同理他人的幸福之路」的講座,引導學生以正確的心態面對逆境,清理負面情緒,從生活中找到幸福的方法。
人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劉教授分享了兩個步驟,第一是察覺自己的情緒。「當有負面情緒時,先別急著轉移注意力來對抗或消除負面情緒,應該要先接納自己不愉快的經驗和痛苦的情緒。」
第二步是同理他人。劉教授說:「當遇到不快的人或事時,嘗試站在他者的角度思考,剖析他人的行為。假如我們能理性分析事情,就能通過同理他人從而有效地釋放情緒,在這過程中也學到如何寛恕。」劉教授說,寬恕並不代表軟弱,而是讓自己不被負面情緒所困。
文:校園記者徐欣子、劉陳穎
圖:校園記者徐欣子、鄧芷瑩、章曦文,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編:張愛華、盛惠怡
來源:《澳大人》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