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學研究取得突破,梁麗嫻教授開始著眼於如何爭取天使資金、藥廠和醫院支持,務求把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梁麗嫻是澳門大學創新創業中心主任,也是健康科學學院教授,從最初只懂得在實驗室埋頭苦幹,到現在掌握聯動產業、發掘潛在投資者的竅門,她坦言是千錘百鍊、身經百戰走過來的。目前,梁教授正透過創新創業中心引領澳大有志之士,走上創新創業之路。
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在澳大創新創業中心這個國家級眾創空間裡,十多支大學生初創團隊聚首一堂,當中有的是從事資訊科技領域,有的是提供保健養生用品,他們都專心聽著梁麗嫻教授的創業分享,學習一些與投資人談判的技巧。
梁麗嫻教授在2015年開始研發一項人參多糖的保健品,經過鏡湖醫院為主聯合四家大灣區醫院的臨床實證,能為肺癌PD-1/PD-L1一線治療病人成效提升一倍之多,極大程度上提高了肺癌患者的存活率。這項產品已成功在澳門註冊,且應用到本澳及鄰近地區更大規模的肺癌治療臨床研究當中,廣泛惠及病患。
當聽到這裡,在場的學生們都向梁教授投以仰慕眼神,彷彿她的頭上多了一圈光環,畢竟他們也清楚研究成果轉化落地並不容易,尤其是生物醫學的領域,涉及病人的臨床試驗。梁教授謙遜地補充道,她在整個轉化的過程中也屢屢碰壁,跟一百位投資人談判,最終可能只談得一位願意投資,這都是從失敗中走過來的。
梁麗嫻教授現主力協助澳大學生、教職員及校友,把具商業潛力的創新構想轉化成創業項目,特別是大學的科研成果轉化方面。
她說:「很多時候,我所分享的並非我成功的項目,而是失敗的經驗。每次跟投資人談判遇到挫折,我都會學到一課,都會悟到一些新的談判技巧。這些實戰的經驗,也啟發我思考如何在商業價值、研究價值取一個平衡,這本身是一個很哲學的問題,當然我們合作雙方都要抱著以病人利益為依歸。」
提高遊說投資的成功率
對梁麗嫻教授而言,做學術研究固然重要,而科研成果若能幫得上別人,這份意義是更上一層。她作為一位生物學家,剛開始時也對成果轉化沒有甚麼概念,這已經超出她本身的專業範疇。因此,這些年她特意多跟商界、醫護界的朋友打交道,努力了解他們業內人士的想法。
她說:「知道投資人和用家的實際處境,對我們搞研發的是很重要,這樣能使我們的成果更切合他們的需要。某程度上,他們也是我們開題、做研究前的調研對象。」
當年跟合作醫院討論開展臨床研究課題的經過,梁教授還記憶猶新。她深信眼前的機會只得一次,因此事前向不少業內人士請教,了解院方核心關注點,同時亦思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單刀直入呈現產品的療效。「只有知己知彼、做足萬全的準備,才能play my cards right(捉緊機會),增加成功遊說的機率。」
梁教授認為,創新創業者除了要懂得八面玲瓏,更需具備跨學科的學習能力,如今大灣區機遇處處,那麼如何在粵澳兩地設立公司?兩地知識產權、專利等制度有何分別?這就涉及專業的法律知識。有見及此,中心亦也定期向入駐的孵化團隊提供相應的培訓課程,並鼓勵他們多參加創新創業賽事,累積遊說投資人的經驗。
認清人生方向
學術研究之路是漫長且艱辛,梁麗嫻教授深有同感,亦走過自我懷疑的階段,「究竟我的花樣年華是否適合在科研中綻放?」她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早在中學時代已對生物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6年,她在香港中文大學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當時的導師除了恭賀她外,還叫她出去玩和慶祝,好好放鬆心情。誰知道翌日一大早,她就回去實驗室,不停地進行細胞培植的實驗,連導師也嚇了一跳。
她說:「許多人跟我說,把科研作自己一生的事業會辛苦,叫我三思。但當過了答辯後,我整個人忽然覺得很不安樂,如果我今後不能再碰實驗室裡的細胞,不能再鑽研DNA的奧秘,我會很失落。從那一刻起,我認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然而,怎樣的人才適合搞科研?梁教授回應道:首先是好奇心,我自小喜歡「打爛砂盆問到篤」(打破砂鍋問到底),不停探索尚未找到答案的科學問題;其次是敏銳的觀察力,能捕捉到實驗過程中微不足道的變化,往往這就是科研突破的關鍵就在;最後是毅力,科研的每一步都需要花很長時間去摸索、有决心去排除萬難,切忌心浮氣躁。
探索情緒與健康
也許,奔波是一種快樂,梁麗嫻教授除了是創業導師、科研人員,更是一位教師,以啟發學生成長為己任。每天穿梭於大學的實驗室、眾創空間和教室之間,只有臨睡前一小時讓自己放空,好好休息入睡。面對著忙碌而充實的工作節奏,她總是從容自在、精神飽滿地迎接新的一天。「當你知道為何而活,便會無暇空虛;當你愛上這份工作,便會樂在其中。」
專注生物醫學研究多年的經驗告訴她,情緒與健康兩者的關係是密不可分。梁教授指,人體中有三公斤是細菌的重量,它們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狀況,讓我們的情緒與行為隨之而變化,「我們團隊未來將就細胞因子或益生菌對情緒、健康開展研究,從科學層面解釋箇中關係。正如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有把握人體之『道』,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人體生理、病理的規律。」
放眼大灣區
如今,大灣區聚集了許多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業和創業公司,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創新能力。梁麗嫻教授作為創新創業中心主任,大力鼓勵澳大的初創團隊放眼大灣區,參與這個蓬勃發展的市場,開拓新的商機。
2023年11月,她攜同一眾有志創業的澳大教職員、學生和校友,到大灣區考察,參訪了深圳華為鯤鵬研究中心、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區、華大基因時空中心、香港科技園和數碼港等優秀的高新科技企業和創業孵化中心,讓澳大人深入認識大灣區成功的創業項目和未來發展潛力。
梁教授期望,通過提供大學資源和社會各界的專業支援,激發和培育大學創新創業的火花。「我們的使命是培育創新能力,孵化創業項目,助力創業者取得成功。為了實現這一使命,我們一直向澳大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援和服務,把人、技術和產業相互貫通,並形成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為大灣區青年開闢廣闊的成長和事業發展空間,以達至『為青年計、為澳門劃、為灣區書』。」
梁麗嫻教授簡介
澳大健康科學院教授、創新創業中心主任,一直致力於肺癌靶向治療及其作用機制研究,在Nature(Outlook)、Gut、JAMA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Oncogene、Cancer Letters、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等國際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70餘篇,受邀擔任國際知名藥理學雜誌Pharmacological Research(2024 IF 9.3,醫學1區,Top期刊)主編,目前擁有國際專利42項。
2001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分子生物技術學系取得學士學位;2003年及2006年又分別在該校生物化學系和醫學院生理系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2019年,獲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20年,榮獲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青年岐黃學者。
文:余偉業、實習校園記者丘子晨
圖:何杰平
來源:《澳大人》第1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