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大學的英語兒童文學課堂,英文系教授Nick Groom身穿歐洲哥德式復古服飾,化身格林童話人物授課,引領學生探索童話背後的文化和價值。他曾於英美多間大學任教,擁有逾30年教學經驗,對英國作家J. R. R. Tolkien及其成名之作《魔戒》鑽研多年,並將研究結果輯錄成書,獲國際媒體盛譽,成為《魔戒》迷不容錯過的讀物之一。Groom教授相信,經典文學呈現的情感共鳴,總會讓我們在困難時刻找到力量和希望。
全情投入文學世界
為使學生全情投入兒童文學的世界,Groom教授從皮革公事包裡掏出一個米奇玩偶,鄭重其事地介紹這是他的「寵物」,並把米奇置於肩膀上。往後每一節課,他的愛寵從不缺席。從《三隻小熊》和《小紅帽》,到《愛麗絲夢遊仙境》和《小熊維尼》,Groom教授都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感受童話的魅力。學生當下都能卸下成年人的拘束,朗讀富有韻律的童謠,配以誇張逗趣的肢體語言,以兒童視角品讀文本,75分鐘課堂轉眼結束。
Groom教授於2020年加入澳大,擔任英語文學教授。他曾在牛津大學、布里斯托大學、艾賽司特大學執教,並於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如今將其在文學領域的專長帶到澳大,豐富英文系的教學特色,包括增設「英語文學專題:Tolkien-從五世紀至今」、「十九世紀哥德文學」等科目,吸引鍾情世界文學的學生爭相修讀。「我相信自己能以獨特的英語研究視角為英文系注入新元素,同時為學生的文學視野帶來新的思考,使他們從經典著作中認識文學的價值。」
從文學樹立人生觀
Groom教授生於英格蘭東米德蘭城鎮北安普頓,從小性格文靜,閒時常獨自到鎮內圖書館,透過書籍窺探外面的世界。1985年,他獲牛津大學取錄,修讀英語語言與文學,三年後以雙一等(Double First-Class)榮譽成績取得學士學位,並繼續於牛津深造,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Groom教授博覽群書,兒時對傳記尤感興趣,特別是牽涉20世紀重大衝突的人物的著作。「傳記是文學體裁之一,可視為史實的側寫,我小時候讀過紅男爵(一戰時德軍飛行員)的傳記,他駕駛的三翼戰鬥機實在型格。」
Nick Groom七歲起寫故事,同學交一兩頁作文時,他的寫作已超過10頁。他還會思考讀本與自己的關係,並寫下當中感悟,久而久之意識到這就是文學評論。經過年月洗禮,從莎翁的曠世巨作,到狄更斯的經典名著,他都逐一拜讀,試圖透過大文豪的筆墨領悟人生,但令他印象最深的是牛津大學教授、語言學家J. R. R. Tolkien創作的史詩式奇幻文學作品《魔戒》。
Groom教授解釋,Tolkien絕大部分出版作品執筆於1936年至1949年,即多為二戰期間,情節涉及不同族群的戰爭,令人不期然將自身處境聯想到現實世界。「面對看似毫無勝算的殘局,我們該如何自處?如何在成功與失敗之間找到平衡?這也許是人性的探討。」
大膽的創意寫作
時至今天,《魔戒》的魅力從未減退,就如《西遊記》、金庸小說等以不同方式改編,從廣播節目、Peter Jackson執導的電影,到亞馬遜Prime電視劇集,不斷推陳出新。Groom教授指出,Tolkien的小說最令人佩服之處在於他憑充沛的想像力描繪出廣袤無垠的中土大陸(Middle-earth)。這個充滿奇幻魔法的異世界有語言、文字和風土習俗各異的不同族群居住,描繪精細程度令人咋舌。「如今,21世紀的新生代也對中土大陸有自己的想像和理解,重新演繹Tolkien作品。」
作家普遍借用現成的人文地理說故事,結局早就安排穩當,Tolkien卻是例外。Groom教授解釋,中土大陸並非一開始就鉅細無遺,作者也是見步行步,一邊設計角色,一邊推演大陸的歷史,因此劇情充斥大量故意的矛盾和含糊其詞。「現實世界就是這樣,永不可能有一種完整、全面的方式來觀察,總有些東西是砸你眼睛,不符你的理解,所以你在了解中土大陸時,也會看到Tolkien如何帶領讀者一起探索。這是很大膽的創意寫作。」
Groom教授鑽研Tolkien和《魔戒》多年,其文學評論專著《21世紀Tolkien:中土大陸對我們的意義》在2022年9月發行,由英國出版社Atlantic Books出版,面世幾天便獲瑞士《Le Temps》、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獲英國《星期日郵報》譽為「一本令人振奮的精彩書籍」,是《魔戒》迷不可錯過的讀物。該書再版時更擴充內容,並特設美國版,而且正轉譯成多種語言版本。
研究格局的塑造
從英國越洋移居澳門,伴隨Groom教授而來的除了他的文學造詣和紳士涵養,還有辦公室書架上他珍愛的經典古籍。Groom教授也是歷史文物、文學真跡鑑賞家,常常流連藝墟和市集,以發掘和鑑別古物真偽為人生一大樂趣。他這份熱愛緣起於1993年攻讀博士時對18世紀英國詩人Thomas Percy的研究,奠定了他往後的研究方向。
Groom教授某次在牛津大學回家探望父母路上,偶然經過Percy住過的老房子,只距離他家約五英里。當時他激動萬分,就是這份「咱倆是老鄉」的情意結,令他覺得自己的論文題目冥冥中自有眉目。於是Groom教授翻查史館古籍,對Percy的書信、手稿和著作逐一勘察,窺探古詩的歷史背景、呈現方式,以及剖析當時民眾對這些詩作的看法。最終他將研究發現輯錄成《The Making of Percy’s Reliques》一書,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完成博士研究後,Groom教授的研究格局大致形成,主要劃分為:文化構成與真偽,包括歸因及真跡研究;國家及地區身分認同(以英國、愛爾蘭和英語世界為例);文化環保主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最早期到現代的哥德式歷史主義解讀。Groom教授至今發表八部學術專著、12部經他編輯的書籍,以及逾百篇學術文章。
他說:「我的研究足跡或多或少都與Percy收集的古詩有關,並以此延伸至眾多主題和學術領域。我透過對不同時空和地域的文本作比較研究,從而對不同的社會文化議題有更深刻的討論和詮釋,並反思這些文本對話對此時此刻的我們有何影響和意義。」
COVID-19的文學反思
經典文學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們觸及人類情感深處,使讀者與主角共鳴、共情。Groom教授的《21世紀Tolkien》在全民防疫中完稿,期間他一直思考COVID-19疫情為他帶來的人生課題,並與學生分享感悟。「Tolkien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就出現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與一個世紀後的我們一樣都要學習面對被孤立、被異化、被限制和對生活喪失信心的處境,有如《魔戒》裡不朽美人Arwen愛上凡人,為愛情放棄永生,最終在餘生中承受孤寂。」
Groom教授說:「人生在世,坎坷在所難免。Tolkien也曾深受戰火所累,飽受疾病煎熬,但熬過去就是一種勝利。《魔戒》告訴我們,勝利一天未到,你一天都不會意識到敵人(心魔)多麼邪惡。我希望學生能夠從美麗的文學世界裡,學會於低谷的日子中找回平衡和勇氣,懂得如何安身立命。」
文 / 余偉業、校園記者董樂萱
圖 / 何杰平、資深校園記者廖榮志
英文翻譯 / 謝菀菁
來源:《澳大新語》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