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直接影響我們思考、情緒、學習、工作及享受生活等。哈佛大學2020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逾三成的哈佛學生自述受焦慮的情緒困擾,大多擔心不夠努力就會被超越。今期《澳大人》分享了學生如何紓解大學生活的壓力,做好情緒管理,以及探討如何在校園裡尋找心理支援。
放低學習的心理包袱
在求學路上,學生們難免需要面對不同程度的學業壓力。上月於第二屆澳大心理健康演講比賽奪得冠軍、歷史系四年級、滿珍紀念書院學生張凌霄也不例外。他在演講台上以「內卷」為題,探討學生如今面對激烈競爭的焦慮,「比方說,教授要求文章寫兩千字,但總有些『學霸』非得要寫上七、八千字,硬要把獲取高分的門檻拉高,這樣所有同學(競爭者)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為了幫同學疏理這份焦慮的壓力來源,張凌霄從哲學角度把打遊戲和學習作對比,嘗試找回內心的平衡。他指出,我們在學習和遊戲兩個同樣追求分數、同樣內卷的環境當中,會選擇不斷打遊戲,而不是學習,「是因為遊戲分數不會左右人生與未來,讓我們能專心於遊戲過程本身的樂趣,而學業成績就不一樣,有可能影響今後的出路,這樣就會對學習造成心理包袱,繼而形成焦慮。」
那麼,怎樣才可以放低這個心理包袱?張凌霄主張,透過尋找學習過程本身的樂趣和價值,使自己有持久的學習動力。他以閱讀學術專著為例,有些學者寫的東西晦澀難懂,但觀點相當具啟發性,「我會不斷鑽研或通過教授的指引去理解他的觀點。整個過程雖然艱辛,但當我終於明白這些學者所表達的觀點、產生共鳴時,那一刻的快樂是無價的。」
開啟療癒內心的旅程
在大學二年級時,張凌霄因人際交往而感到焦慮,甚至影響腸胃,導致消化不良。他在修讀通識科的時候認識了英文系教授Glenn Timmermans,「在我最需要傾訴而卻不知道該找誰的時候,Timmermans教授總是願意在百忙之中不斷抽空聽我傾訴,而通過他的課堂,又認識了很多新朋友,讓我意識到人生中沒有誰能夠永遠陪伴,慢慢解開心結。」
他表示,澳大有很多非常友善的教授,當面對心理困境,若不想找心理輔導,又或者不便跟父母或同學講,可以多與教授交流,「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歷會帶來新的思考角度,無意間可以啟發自己解開心結。」張凌霄用了數月的時間消解焦慮,接著他去了瑞典一個學期當交換生,「在新環境學習和生活,心境變得更健康。」
製作微電影推廣心理健康
在忙碌的大學生活裡,學生很容易忽略了自我關顧的重要性。因此,滿珍紀念書院的師生製作了微電影《白夜》,以引起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和討論。葡文系二年級、該院學生王楚月,與本地導演余志雲一同編寫《白夜》劇本,講述了一個自我接納,擁抱自我與光明陰暗面,與內在自我連結的故事。
王楚月指出,這部微電影的靈感來源於葡文系教授姚京明的詩作《白夜》。她說:「當我們過於執著追求優秀,追求發光發亮,即使在漆黑的夜裡,仍然強求要如太陽般耀眼,這樣很容易把自己或身邊的人逼瘋,因為人是有局限的。」
王楚月剛升讀澳大時,也曾遇到類似的情況:當看到身邊的同學一步一步邁向目標,而自己卻原地踏步,連一些小事情也處理不好,她的內心就忍不住崩潰了。「有一次,我因為一個工作上的失誤而躲在後樓梯大哭,一直哭,哭了一整個下午,接受不了自己犯錯。」事後,她不禁問自己:我是這樣脆弱的嗎?
如今的王楚月,在憶述這段往事時雲淡風輕,「當時的確有種說不出所以然的感覺,後來參加了書院的『生命守門人』講座、精神健康急救基礎課程,才能夠逐漸理解自己,關注自己的心理問題。」現在的她還能以過來人的身份去幫助別人,「當遇到受情緒困擾的朋友,最忌諱的是給他講道理,或用你的經歷去開導別人。你可以嘗試站在他的角度理解、思考問題,幫他一起想辦法,但前提是你要展現出同理心。」
微電影《白夜》製作歷時半年,劇中的主要角色、幕後工作人員,主要由書院成員擔任。《白夜》作為澳大推廣心理健康社區服務計劃的項目之一,將於11月下旬起到本地中學巡迴放映,並設有映後分享會,首站是利瑪竇中學。
多方位心理支援網絡
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為了喚起全校對情緒管理的關注,澳大學生輔導處心理輔導中心響應世界衛生組織的號召,與書院合作舉辦了「澳大心理健康月」。透過結合演講、微電影、詩作、讀物、瑜珈、彩繪、頌缽、藝術等媒介,帶來了25場別出心裁的活動,療癒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忙碌的大學生活中釋放壓力,調節情緒。
整個10月,各式各樣的分享會、工作坊在校園不同角落舉行,其中具國際認可的「精神健康急救基礎課程」深受學生歡迎。該課程幫助學生發現情緒病的先兆,辨識受情緒困擾的同學,並向他們給予適切的關心。另外,還有講座傳授心理「自」療方法,讓學生認識輔導技巧,從而幫助自己梳理情緒,舒緩壓力。
除了輔導培訓外,學生輔導處還會定期開設具趣味性的宣導講座,圍繞不同主題引導學生樹立正面的價值觀,並聯動書院、學院不斷完善校園的心理支援網絡。大學每年都會邀請所有入學新生以自願的形式填寫健康問卷,主動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態,同時也會向書院學生助理、研究生宿舍小導師提供培訓,讓他們幫忙留意和觀察身邊同學的情緒。
目前,每位書院導師都有國際認可的精神健康急救資格,當學生出現情緒「感冒」狀態欠佳,他們可充當第一道的安全網,提供適當的支援;而學院的教授在課堂上察覺到學生面臨情緒危機,也會轉介予心理輔導中心跟進。學生輔導處處長蘇桂龍博士表示,透過各方的努力,我們致力打造讓學生安心求助的校園文化。
張弛有道的智慧
當情緒低落時,腦海裡很容易響起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聲音:是否我個性太軟弱?經不起挫折?蘇桂龍博士指出,這個時候,就是需要心理支援,擺脫負面情緒的陰霾,「可是,很多人會覺得尋求支援是軟弱的表現。但恰恰相反,主動求助,積極面對問題才是有勇氣的表現。」他認為,社會大眾如今對需要心理支援的人多了同理心,明白到適切的輔導亦有助學生的個人成長,能幫助學生更好認識自己的特質,進而肯定自我價值。
人生總是有許多的追求,過程中不斷學會適應、學會改變,當客觀現實不如預期,就要學會接納。蘇博士指出,當我們不知曉甚麼時候該努力,甚麼時候該放下、該放輕鬆,便很容易成了痛苦的根源。所謂張弛有道,考驗的是當局者的智慧,「而我們作為心理輔導員,其中一項任務就是要幫助學生在追尋人生的路上,懂得運用這份智慧。」
文:余偉業、實習校園記者錢江月
圖:余偉業,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