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大數據時代,我們應該如何衡量大學之大?面對各大排名機構收集和羅列的海量數據,我們如何才能評估一所大學有否履行使命?

甚麼才是好的大學教育?

增進知識、轉化科技、進而造福社會,這些當然是大學的重要任務,但我們切勿忘記大學最根本的使命是作育英才。大學時期是學生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他們的大學又是否能提供一個令他們有深有啟發的蛻變性學習經歷?全球各項大學排名的不少量化指標都是用來衡量大學能否提供這類培育學生茁壯成長、積厚成器的平台。‬

甚麼才是好的大學教育?40多年前我剛讀大學,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大學提供了包羅萬象的課程,數百門選修課包括了一些我從未接觸的語言(如烏爾都語等),以及我聞所未聞的學科(如景觀建築和分形幾何等),範圍之廣令人驚嘆。此外,我的教授都對他們的學術領域充滿熱情,令人振奮。我在大學生涯汲取了新的技能和專業知識,當然令我非常興奮,但如果要數我在大學最寶貴的收穫,卻莫過於是我的個人發展,包括學懂反思自己的人生和願景、從更廣闊的角度認知世界、認識自己對社會的責任。這些個人成長的根基主要源於我在住宿式書院的經歷。

書院生活中成長

回想在大學那些年,不同年級的同學在書院裡的食堂激烈辯論、暢所欲言,辯題跨越我們各自的學科領域,無所不談,至今記憶猶新。同樣難忘的是,當我的室友遇到挫折,我曾通宵達旦安慰她們,而我有需要時,他們也會伸出援手,令我感激不已。面對一些我們當時認為不公正的處事方式,我們會集思廣益,齊心與大學的行政主管和院長們周旋。另外,我和同學在校際比賽前曾奔走每座宿舍每條走廊,逐個房間拍門招募隊員。在各種各樣的書院經歷中,歡聲和淚水不斷交織。我們學懂了團隊精神和同理心、培養出誠信和品格,成為了有能力回饋社會的成年人。‬

澳大的「四位一體」教育模式

好的大學使學生收獲到豐富的知識和鍛煉出專業的技能,也為他們提供一些開拓視野、建立價值觀的變革式體驗,讓他們成長、發展才華、展翅飛翔。澳門大學深明大學教育是品學兼重、兩者相輔相成的原則。在「四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下,澳大學生一方面積累學科知識,同時修讀通識教育課程。他們的學習不局限於課室,也從實習和社區服務中獲取學習經驗。

作為該教育模式的重要一環,澳大的住宿式書院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綜合平台,讓學生將他們所有的學習經驗轉化為個人成長。在澳大,書院和學院齊心協力支持學生精進學術,同時協助他們培養一系列軟技能和正面的人生態度。這些軟技能可歸納為七項勝任力,分別是公民責任心、全球競爭力、知識整合能力、團隊協作、服務與領導、文化參與和健康生活。

蔡繼有書院的宗旨

澳大在2010年起試行住宿式書院制度,2014年遷入現校園後全面啟動10所書院,也正式展開了「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的體驗式教育模式。當時,蔡繼有書院創院院長龐百騰教授和書院捐贈人蔡冠深博士提出書院的三大宗旨,好比鼎之三足。第一個宗旨是「敏於思、慎於行」,也是我們的院訓。我們的書院鼓勵學生自我挑戰、擁抱新想法和直陳己見,並在行動時求取平衡和關顧他人所需。我們書院有幾個較有特色的傳統活動,包括非洲鼓和啦啦隊活動,無不展示出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書院第二個宗旨是鼓勵學生成為有國際視野的公民。因此,我們與不少內地和海外書院結為夥伴,開展互訪和聯合考察。參與這些活動的學生都認為自己從中獲益良多、開闊視野,並且積累了寶貴的多元文化團隊合作經驗。

書院第三個宗旨是關愛社群,例如我們與岜沙小學合作讓書院學生到該小學作服務學習和義教。我們的學生也積極在澳門參與志願和社區服務。我們也會鼓勵書院學生自主組織他們的住宿生活。

孕育人才的環境

作為院長,每當我看到一些數年前還是害羞的少年新生如今已經轉變為充滿自信的學長,並且積極建言、為院生創造更有意義的體驗,我都深感欣慰。書院和學生能夠一齊成長、過程之中互勵互勉、彼此支持,令我鼓舞不已。我們在書院致力營造有利孕育人才的環境,協助學生有更豐盛的生活和發展。希望學生體驗在書院的學習生活後,都會意識到人生每個經歷都有學習的價值、都是成長的機遇。求知之心不應隨大學畢業而消散,願「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的心態長伴他們一生。

梁美兒教授是澳大蔡繼有書院院長,分別於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在運輸和優化研究方面卓有成就。過去數十年來大多數時間在書院制大學學習和任職,堅信書院為學生提供的學習環境有其深遠的意義。

來源:《澳大新語》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