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同學在本科階段就立志修讀博士課程。但讀博與否,最應該考慮甚麼因素?想讀博的同學又應如何準備?三名來自不同領域的澳門大學博士生導師近日接受校園記者訪問,提出一些建議。

先確立目標

健康科學學院副院長陳國凱教授認為,讀博士不單是取得學位、也不是逃避就業的方式,而是一個「生活的選擇」。他鼓勵同學先確立對未來生活的目標,再考慮讀博是不是有助達成目標。但他也認為,即使同學未有清晰目標也不必焦慮,不代表以後的路會白走。

陳教授在美國貝勒醫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坦言當年申請出國留學只是當作大學學習的一個挑戰,但被錄取後他卻有所猶豫,擔心學術生涯不一定是自己所追尋的目標,幸好後來在學習中發現科學研究充滿各種未知的挑戰,從而發掘出其中的趣味。他也建議有志讀博的同學適當地給自己一些壓力:「要刻苦和充滿熱情地學習,也要放眼世界和了解國際水平,激勵自己進步。」

有現實期望

葡文系副教授Gabriel Antunes de Araujo認為,想成為學者的同學應該首先接觸他們的教授,了解當學者的日常工作、壓力、收入和申請研究資助時的挑戰。「學生要知道做教授是很困難的,要充分閱讀和發表大量著作,我教學術寫作課時,第一件事就是展示許多我曾被拒絕發表的論文,告訴他們在學術生涯失敗是正常不過。」

Araujo教授是巴西人,1994年3月進入堪皮那斯州立大學學習,第一天就決定要專注語言學和讀博:「我的教授一開始時要我讀大量文章,如果我仍不放棄,才跟我一起研究,兩個月後我讀完了。」他畢業後留校讀碩士,繼而到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讀博士,「如果你想讀博,一定要找到你真正喜歡的領域。」

保持好奇心

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副教授邵懷宇在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後留校讀博。他形容讀博的日子有如「在黑箱子摸索」:「你要做沒有人做過的東西。導師未必能為你提供所有答案,你的博士研究具體怎樣做只能靠自己摸索。」

邵教授說,如果本科生對研究有真正的熱情,可以考慮申請直接讀博。「直博生會比碩士生早三到四年獲博士學位,但申請和修讀難度很大。與碩士生相比,本科生的學術知識和研究經驗通常有限,而且學術寫作訓練較少,博士生導師難以了解其研究水平。所以同學可在本科時儘早爭取參與研究,甚至嘗試寫作論文或實驗報告,累積研究經驗。」

來源:《澳大人》第1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