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編劇、作家、大學講師、博士生多職,懂中文、葡語、日語和英語,跨界跨語言的澳門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黃競天,如何能在不同領域遊刃有餘,闖出一片天?
雙語人才計劃拓眼界
來自杭州的黃競天本科就讀於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她於2013年畢業後參加了澳門同濟慈善會的中葡雙語人才計劃,「我相信擁有國際化視野對日後就業大有裨益,於是決定報名一試。」
黃競天第一年到葡萄牙里斯本大學文學院從零開始學葡語,第二年在澳大法學院學習,2016年回到葡萄牙,在里斯本天主教大學法學院精進葡語,同年完成研究生論文並取得澳大法學院頒發的法學碩士學位(中文—比較民事法)。
對黃競天而言,澳門同濟慈善會會長,中葡雙語人才計劃的資助人,前澳門立法會主席曹其真「中國心,世界人」的言傳身教,為她的世界觀塑造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黃競天在葡留學期間,曾為當地的商會擔任中葡互譯口譯員。她利用當地有利學習和練習語言的環境,迅速提高了葡語水平。她經常與寄宿家庭成員用葡語聊天,亦曾參與里斯本當地孔子學院舉辦的語言交流活動,與一位葡國長者當語言交換夥伴。她說:「受疫情影響,出國留學比以往困難,但有意精進語言能力的同學,可多聽葡語歌和多看影視作品,為自己創造學葡語的良好語境。」
文學創作
黃競天從本科起攻讀法律相關學位,但畢業後並沒有當法律工作者,而是從事文學創作。因為家中有長輩活躍於內地藝文界,她從小在家人耳濡目染下,對創作產生濃厚興趣,在攻讀碩士期間已出版了《體面的普通人》、《選一種姿態,讓自己活得無可替代》等書,其中《體面的普通人》是其在澳門及葡萄牙求學期間得到的靈感而寫成的一系列具有人文關懷的故事。懂日語的她,亦曾翻譯日本作家垣谷美雨的書籍《你的人生,我來整理》。
除了寫書,黃競天曾撰寫多部國產動畫的劇本,如《風來風去》、《咕嚕咕嚕美人魚2》,她認為編劇的經歷讓她以全新角度看待創作,「擔任編劇前,我的創作都是自我滿足為主。但體驗過編劇這一種需顧及動作、場景等的創作形式後,我認為創作應是為大眾提供符合工業化標準的『服務』,同時盡可能地展現創作者的自我想法,實現藝術追求與商業娛樂的融合。」
這些年來,黃競天筆耕不綴,近年她希望可以把自身經驗傳授後輩,於是在2019年成為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教師,教授劇本創作。
重回澳大攻讀博士學位
好學不倦的黃競天在2021年決心攻讀博士學位,增值自己。「由於我曾在澳門求學,知道澳大在國際排名、科研成果等方面發展迅速,而且法學院擁有國際化的師資團隊、多語種的研究環境、專業及開放的交流平台,所以決定再來澳大讀博。」黃競天認為,澳大為她提供了鍛煉思維,拓展眼界的平台,並讓她在講求嚴謹的法學研究和天馬行空的創作中實現自我。
黃競天在碩士畢業後並未從事過法律專業的相關工作,她坦言攻讀法學博士課程是一大挑戰,「我曾一度自我質疑,是否能適應課程及進度。」黃競天十分慶幸其博士導師、法學院院長唐曉晴教授對學生的包容,讓她從自己擅長的社科領域入手,並引導她在法哲學領域學習與研究。「唐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我的興趣是契合的,他從零開始自學葡語到精通的經歷,以及他跨學科的研究熱情等都十分值得我學習,是我最好的榜樣。」
獲唐教授賞識,黃競天在法學院主辦的《澳門法學》雜誌中擔任責任編輯,跟隨執行主編趙國強教授工作,「這份工作十分有挑戰性,給予我更多機會編輯和研讀學術文章,受益匪淺。」在導師的指導下,她還於《澳門日報》、《澳門高等教育雜誌》 上發表相關的文章,為學術路打下更紮實的根基。
法學與創作之間
修讀法學和文學創作看似大相逕庭,但黃競天認為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法學研究要做得好,需要積累大量學術知識和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這點和文學創作如出一轍。」
黃競天認為,要兼顧學術研究、教學和文學創作,需投入相當多時間與精力,再加上一點運氣與機遇,才能達到一定水平,「雖然要平衡各個領域並不容易,但我不能一直停留在舒適圈,未來我會專注研究法學,亦展望把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在創作和教職工作上。」
來源:《澳大人》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