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今年是澳門大學40週年校慶,過去40年,大學在人才培養、研究和社會服務的領域取得了眾多的成果,為推動澳門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本刊特策劃一系列澳大人的故事,分享師生和校友們在澳大陪伴下揚帆追夢的故事。
陳敬濂在澳門大學經歷了讀預科、學士學位、學士後教育證書課程、碩士和博士學位的15個寒暑,可以說,澳大陪伴著他由一名年輕的學生,變成一名引領學生前行的老師,他感恩地說:「在澳大所受的教育,最重要是讓我明白到教育的真正意義——就是要成為照亮學生的明燈。」
大學裏的貴人
陳敬濂是培正中學畢業生,1994年升讀澳大的預科課程,翌年考上土木工程專業。「當時土木工程的教授很多都是從外地頂尖大學讀書回來貢獻澳門的精英,包括有姚偉彬教授、莫啟明教授、王志石教授等等。王志石教授是本科階段時影響我最深的老師。」
陳敬濂對以往在校園發生的點滴記憶猶新,「那時在實驗室做的每一個實驗結論都要反來覆去驗證,失敗無數次後仍得不到預期中的結果時,我很想放棄,但王教授卻教曉我永不言敗的精神。大學遇到的所有老師都是我人生中的貴人和明燈,讓我明白只要有克服困難的毅力和決心,終會達成自己的夢想。」
難忘讀博生涯
1999年大學畢業後,他發現自己對教育事業非常感興趣,便決定一邊在中學教書,一邊攻讀教育學院碩士學位課程,更立志以老師為終身事業。在研究生階段,陳敬濂遇上了另一位指引他明燈的恩師——張國祥教授。「讀博階段是我人生中最難忘,也是最艱難的日子,白天要面對繁重的教書工作,晚上還要上課和做研究,那種跟時間競賽的心情,非筆墨所能形容。」
2012年,陳敬濂博士學位畢業,是澳大首名教育哲學博士畢業生,畢業論文是《透過分析PISA2006科學素養調查數據探究澳門基礎教育的教育公平問題》。他說:「我尤其感激我的博導張國祥教授對我的啟發,他經常要求我在一些數據上要大膽假設,不斷思考,若這方法不可行,是否可推倒重來,試試另一個可行的方法?他的指導方法,不單對我研究有幫助,也令我的教學工作有所進步。」
「育人是我的天職」
陳敬濂在本科畢業後先在不同的本地中學擔任理科和數學老師,機緣巧合下返回母校培正中學任教,在母校任教多年,一直堅持用心育人的信念,2014年成為該校副校長後更加任重道遠,「育人才是我的天職。我的碩士學位論文是研究多元智能,這方面的研究讓我認識到可從不同方面去觀察和欣賞學生。在教育界工作多年,我一直實踐大學裏學到的方法,我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才能。如果學生在這方面不擅長,換另一方面是否可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最重要的任務是要成為引領學生的明燈,讓他們在人生中能走一條正確的道路。」
這也是陳敬濂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肺腑之言。他在教學生涯中接觸了許多年輕人,發現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將來想做甚麼,他經常以自己艱苦求學的經歷勉勵學生:「學生要趁年輕,多方面學習和嘗試,多閱讀,增長知識,培養興趣。遇到困難和挫折也不要害怕,即使失敗了,也要懂得從錯誤中學習,所有的成功都必須經歷無數次的失敗!」
感激恩師栽培
今年是澳大40週年校慶,陳敬濂由衷地說:「我今時今日能做到自己夢想的工作,都有賴一直指引我的恩師們,我永遠牢記他們的培育之恩,讓我可以做到自己夢想中的職業。母校經歷了40年的發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我希望母校未來繼續開拓創新,成為全球頂尖科研人員追夢的搖籃,全國人才培育的基地。」
來源:《澳大人》第103期